经常锻炼“糖”脚丫 糖尿病足不再怕!
日期:2015-11-28 12:29:14 来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核心提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总称,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通常,严重者需要截肢,且截肢率高达4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总称,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通常,严重者需要截肢,且截肢率高达40%。国内糖尿病病人并发足坏疽的约占0.9%~1.7%,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并发糖尿病足坏疽的占2.8%~14.5%,国内本病的截肢率21%~66%,其实这些损害是可以通过对病人进行康复教育和早期康复介入达到可防可控的效果。
日查脚丫,马虎不得
糖尿病足患者应注意保持足部皮肤清洁,可以每日以温水泡脚,还可以达到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的效果。但需注意如下几点:
水温不超过40℃,或以手背皮肤可以耐受为宜(因为糖尿病足患者足部感觉减弱,若水温过高易导致烫伤);
浸泡时间不要过长,以5~10分钟适宜,洗完后用柔软的吸水性较强的棉质毛巾轻轻擦干,特别注意足趾缝间隙的皮肤以及皮肤褶皱处保持干燥;还要记得每日检查足部有无皮肤红肿或创面、水泡、脚气等,选择合适的鞋袜并且仔细小心地修剪脚趾甲,不要弄破划伤脚趾头。
动动脚丫,血循环好!
我们介绍一套简单易行的康复体操,是一种适合老年患者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运动方法。(详见附图1-9) 1. 单腿上抬取仰卧位,单腿上抬,与床面呈60°–90°,停留至脚尖苍白或局部缺血时,保持30秒至2分钟再缓慢放下,反复10次。 2. 双腿上抬取仰卧位,双腿上抬,与床面呈45°左右,用力抬起双足脚背,保持3-5秒,再缓慢放下,反复20-30次。
3.换腿上抬取仰卧位,交替腿上抬,与床面呈45°左右,轮替抬起双足脚背,反复20-30次。4. 转脚踝取仰卧位,单腿抬起,伸直膝关节,缓慢环转踝关节,反复20-30次。 5. 翘脚趾取坐位,向上用力翘起脚趾头,保持3-5秒,再缓慢放下,反复20-30次。 6.翘脚背取坐位,向上用力翘起足背,保持3-5秒,再缓慢放下,反复20-30次。 7. 坐抬小腿取坐位,向上用力翘起足背的同时,再抬起小腿,尽量能抬至与地面平行,保持3-5秒,再缓慢放下,反复20-30次。8. 立转脚背取站立位,翘起脚尖,用足跟着地,缓慢环转足背,反复20-30次。 9. 立转脚跟取站立位,用脚前掌支撑地面,足跟抬起,缓慢环转足跟,反复20-30次。
自我按摩,双足长劲!
糖尿病足患者早期要注意抬高患肢,限制活动,减少下肢的体重负荷。另可每日做自我腿部按摩,方法如下:患者自行或请家人帮助按摩患肢,从足趾两侧开始逐渐向上呈螺旋形按摩至膝关节,每次10-20分钟,每天1-2次,可以很好的促进足部的血液及淋巴回流。
感觉刺激的自我按摩锻炼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详见下图。 1. 脚趾抓毛巾取坐位,双足底部下平铺一条毛巾,用双足脚趾屈曲的力量,把毛巾卷曲折叠在一起,反复5-10次。2. 脚掌揉纸团取坐位,用双脚掌夹住报纸或毛巾,用脚掌相互揉搓,把报纸团成一团。
穴位按压,舒筋活络
中医治疗糖尿病足取穴可选以下2种方法,每个穴位按压1-2分钟,每天1-2次。
下面简单描述几个穴位的位置及其功效作简要说明。
①功效为降糖、固本、利水消肿、促进组织再生和神经功能恢复。
胰俞(定位在足太阳膀胱经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肾俞(足太阳膀胱经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阴陵泉(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太溪(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承山(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②功效为降糖、固本、祛风利湿、舒筋活络、改善血流灌注。
胰俞、肾俞、阳陵泉、足三里(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绝骨(又名悬钟,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稍前方)
昆仑(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